市民盟:
你们提出的“关于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的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到死亡总数的80%以上,成为威胁人群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有效应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挑战,我市积极调整防病策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指示精神,以创建“卫生城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为抓手,开展了一些工作探索,加快推进健康石家庄建设。现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格局。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为召集人,28个市直部门组成的石家庄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门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组织管理和部门协作,统筹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工作机制。二是印发了《石家庄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石家庄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石家庄市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将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定时间、定人员、定标准,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依托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各项慢性病防治工作质量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建成率100%,在全省首家实现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2009年,我市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展,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4元。2018年起,财政部门给与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首席专家工作室,聘请二、三级医院专家每周到首席专家工作室出诊,满足城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专家服务的需求,同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首席高血压医师、糖尿病医师和护士,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服务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智慧化慢性病健康管理。通过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了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医疗资源数据库。依托健康石家庄微信公众号和石家庄智慧健康网,实现了对市民开放的健康档案管理查询功能,包括市县两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基本诊疗信息、用药记录、检验报告、长期医嘱、临时医嘱等信息。2022年以来,完成了对平台原数据迁移到新数据库的工作和2012年1月以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历史数据转换等工作,将省卫生数据信息中心平台存储的7区12县(市)及2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数据下沉回传到石家庄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与基础医疗服务数据信息,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为居民建立更加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二、开展早期筛查,加强随访管理和治疗干预,实现重大疾病防治稳步推进。依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早诊早治项目管理,不断提升监测工作质量。一是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以“世界卒中日”、“世界高血压日”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和患者的健康指导和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二是推进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推广普及脑卒中高危人群防治适宜技术,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三是实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按照国家项目技术方案要求,通过线下现场、线上系统平台及时了解筛查工作动态,对新筛出的高危对象进行干预及短期随访,对既往已筛出的高危对象持续长期随访。开展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全面掌握我国居民主要心脑血管病发病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估健康中国行动实施进展、制定防治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四是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石家庄市城癌筛查点,对城市45-74岁居民组织开展社区癌症筛查,通过“防癌风险评估问卷”,进行五大类癌症(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高危人群的评估,对评估出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五是加强肿瘤登记工作,对肿瘤登记现况、中国肿瘤登记平台使用等进行培训,提高恶性肿瘤随访登记数据上报和随访工作质量,掌握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六是为居民提供慢阻肺等慢性呼吸性疾病早期筛查服务,根据问卷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对人群进行分层分类综合干预,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肺功能检测技术、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技术培训,确保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向高危人员提供生活方式规范指导和干预,降低疾病负担。
三、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形成专业支撑的工作推进格局。一是多场次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培训,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策略进行梳理分析,明确工作标准,培训结束后还进行考试,评估培训效果。组织开展全市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夯实理论知识、增强沟通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各级各部门的服务能力。二是组织市级专家到各县(市、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对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三是为更科学地指导食堂、餐厅健康饮食,开展“减盐示范餐厅”建设,培养厨师制作减盐菜肴,引导餐厅或食堂合理搭配膳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四是创新慢性病防治模式,在我市102个首席专家工作室的基础上,打造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诊疗为主,融心理、营养、运动、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预防、诊疗、康复慢性病防治模式。建立医防融合工作室流程,建成慢性病医防融合示范工作室6个。《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开展慢病医防融合—河北省石家庄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员队伍建设 协同推进医防融合案例》作为基本公卫项目绩效管理优秀案例上报国家。五是将鹿泉区、栾城区、无极县、赵县作为试点,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改造服务流程、医疗信息与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融合以及双向转诊等方式,对医防融合运作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到2022年底,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慢病”人群门诊就诊健康管理率达100%,试点机构辖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六是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基层卫生骨干人员专项培训,对150名医护人员进行慢病管理、运动康复、心理等知识培训,使其具备一定提供运动处方的能力,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提升。七是加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我市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和慢性病管理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石家庄市中医院建成“治未病”中心,14个县级中医院设置“治未病”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基本实现全覆盖。八是加大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基层中医药人才技能培训、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进修、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和中医临床优势培育的投入。在全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进万家活动,新建22个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向市民发放《家庭中医适宜技术》手册,遴选确定不少于10项以上适宜技术开展推广,开展不少于200场家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讲座,组织开展全市中医适宜技术技能竞赛,切实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
四、加强宣传发动,推广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形成全民共建的工作推进格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市民参与度,提升群众文明健康素质。一是利用电视台、电台、微信公众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广播电视和报纸开设“慢性病防治”专题专栏,微信公众号推送健康信息。公共场所设立宣传展牌、宣传长廊、文化墙、宣传灯旗,印发海报、折页 20多万张,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片,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向居民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控知识。二是设置“健康步道”,量化健康运动指标,利用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健康学校等支持性环境载体,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广泛发放限油壶、限盐勺、腰围尺、计步器、BMI 尺等健康支持性工具,设置“健康自测站”,配置测量体格和基本生理指标设备,方便居民主动测量,及早发现高危因素。三是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重点,利用每年“爱眼日”“学生营养日”“艾滋病日”“结核病日”“爱国卫生月”和“禁毒宣传月”等时间节点,部署开展宣传教育行动,广泛利用健康巡讲、健康课、健身活动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校园张贴戒烟标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文明健康、传染病防治、控烟和生活垃圾分类等知识。持续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国学生营养日和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四是指导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力建设。印发《关于指导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力建设的通知》,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核心知识培训,统筹日常指导、专项指导和常态化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通过开展内部交流、共享和培训等活动,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五、加强部门协作,创新体制机制工作举措,实现医养结合、校体结合有效衔接。一是民政和卫健部门相互配合,指导督促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增设养老服务机构,享受民政部门规定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指导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的医院进行合作,签订服务协议,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养老与就医无缝对接。鼓励医疗机构的执业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就职,在薪资待遇、评级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建立合作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巡诊检查制度,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通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满足老年人就医养老需求。二是严格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强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小学1-2年级每周开设5课时、3-6年级每周4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体育课;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上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上下午做好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引导和推动学生家长营造良好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督促学生开展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9、8小时;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6—7课时健康教育课时,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普及文明健康知识,倡导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六、打造特色亮点,推广先进模式,形成创先争优的工作推进格局。我市及时选择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县(市、区)树立典型,将具有石家庄特色的行动模式,形成工作模板,推动全市整体实施进度,涌现出多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工作”。“三位一体健康指导员工作模式”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大会”“第六届慢病管理大会”等全国会议进行经验介绍;八段锦提升老年人平衡能力工作经验被推广至全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先后到我市 “取经”;鹿泉区“大力推进 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入选国家卫健委典型案例丛书;正定县“减盐餐厅”、长安区“学校减盐”在全国介绍经验,树立了石家庄品牌,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石家庄市2019年、2020年、2021年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为16.03/10万、14.91/10万、12.20/10万,呈下降趋势,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民盟的建议,进一步强化部门配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慢性病队伍建设,提升慢性病管理服务水平和防治的精准性,助力健康中国、健康河北建设。
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