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石家庄市紧紧围绕国家、省部署要求,坚持四个聚焦,紧盯四个增强,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创新举措,奋力攻坚,着力推动全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级增效,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聚焦顶层设计,增强政策保障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专门就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并亲赴基层医疗机构调研,协调解决基层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全市重点督办事项和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形成了强大推动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石家庄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明确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设定了5年发展目标。今年又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一揽子支持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在足额落实基本公卫、基本药物等配套补助资金基础上,连续3年每年安排200万元奖补资金,对能力提升明显的基层机构进行奖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连续6年对社区首席专家工作室和基层队伍建设予以支持。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支持高水平国医堂建设,为基层机构发展提供了坚强财政保障。
二、聚焦提档升级,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全力提级扩能。对标对表先进城市,严格按照能力标准,持续抓好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截至目前,全市25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占比96.9%;84家机构达到推荐标准,占比32.4%;建成社区医院44所,占比16.9%。我市达到推荐标准和社区医院的机构平均年门诊量超过6.5万人次、手术量达到350余台、住院量超过1350人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我市遴选了10家能力突出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单位,建立市县乡三级工作推进机制,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利用3-5年逐步推动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目前已有3家机构共计获得6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狠抓专科建设。积极抢抓“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建设机遇,我市累计获批省级特色专科91个,数量全省最多,并持续建强做优特色专科,推动省级特色专科成为基层机构发展支柱。同时,积极指导基层机构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围绕“一院一品牌、院院有特色”发展目标,注重强医疗、促发展,持续加强特色专科培育孵化,逐步形成了院院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有效发挥了专科带动作用。三是拓展服务能力项目。积极推动基层机构普遍增设康复、口腔、儿科等业务科室110余个,累计新增服务项目300余项,服务范围明显拓宽。注重加强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多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胸痛、卒中救治单元,急诊急救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持续提升外科能力,我市能够开展外科手术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105家,外科手术能力明显增强。
三、聚焦深化改革,增强核心动能
一是建强人才队伍。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5年来累计培训乡村医生11.2万人次,确保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时间。依托国家基层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每年选派优秀乡村医生持续到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接受培训,五年来培训1362人。联合四部门印发《石家庄市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做好大学生村医招聘工作,2批次招聘56名大学生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全省基层全科医生岗位技能竞赛,2023年荣获全省个人和团队双第一,2024年我市荣获全省个人一等奖和团体三等奖。二是优质资源下沉。深化社区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已在6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了111个首席专家工作室,209位首席专家下沉基层,累计接诊28万人次。我市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经验,以专刊形式在《河北改革动态》刊登,赵大春副省长作出肯定性批示。此项工作也备受媒体关注,《健康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正面报道。三是夯实基础保障。建立健全村卫生室长效运行保障机制,将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2020-2024年,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5926.96万元。持续推动县级财政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今年以来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620.75万元,村医养老补助543.52万元。全面深化对口支援,组织7所市级医院、42所县级医院实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全覆盖,织牢了乡村医疗服务网底,提升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委基层科)